名称由来

  邵阳古代称昭阳。别名宝庆。邵阳最开始是零陵北部置的昭陵县,昭陵又是唐朝皇帝的陵墓,我觉得邵阳的地名还是很模糊,邵阳给人家介绍说是位于邵水之北,所以叫邵阳,


  而又说邵字本为昭,司马炎平定东吴,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。司马昭是三国魏国时期皇帝,改昭陵郡为邵陵郡,昭陵县改邵陵县,昭阳县改邵阳县(以县治位于昭水即邵水之北),邵阳之名由此而得。

民俗文化

  湖南祁剧


  邵阳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为祁剧。祁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,它又称祁阳班子,民国初年称“祁阳戏”,清末又名“楚南戏”,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。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、衡阳、邵阳、永州、郴州、怀化等地区,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、桂林、平乐、柳州和赣南、粤北、闽西一带。祁剧兼有高腔、昆腔、弹腔3种声腔,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、宝河两大流派,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话。


  邵阳花鼓戏


  邵阳花鼓戏旧称“花鼓”。湖南民间小戏剧种,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,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。主要流行于邵阳市和邵东、新邵、邵阳、隆回、洞口、新化等县市,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。20世纪50年代命名为“邵阳花鼓戏”。邵阳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,在发展过程中曾受祁剧音乐、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,演出风格诙谐、活泼、明快清丽。


  宝庆竹刻


 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、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。2006年5月20日,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  滩头年画


 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,产地在邵阳隆回滩头镇。隆回滩头年画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时代,已有1300多年历史。最后一代传人高腊梅创作了29个年画版本,其中有一版本《老鼠娶亲》。鲁迅先生在《朝花夕拾》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《老鼠娶亲》,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,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。2002年,滩头年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第一批项目。2006年6月,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
方言文化

  邵阳方言(湘语-老湘语;西南官话):作为老湘语、邵阳话与衡阳话较为接近,亦与西南官话也较为相近,细分而言,可以分以县城两市镇为代表的邵东话;以廉桥为代表廉桥话;以火厂坪代表的火厂坪话;以佘田桥为代表的佘田桥话;以灵官殿为代表的毛和殿话。整体而言,邵阳市区、邵东、新邵、邵阳县和新宁话比较接近,接近西南官话;隆回话鼻音重。